61

眼科知识问答38则(下)

2022/6/8

18、怎样尽早发现儿童视力异常?

  用转动轮鼓条栅观察眼震的办法,可以看到,17个月的儿童,就可能达到相当于1.0的视力。一般3~5岁的儿童,大部分视力能够达到1.0。到了4岁,就可以用标准视力表检查孩子的视力。把视力表挂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孩子站在规定距离处,用挡眼器遮住一只眼睛,进行单眼的检查。双眼的视力如果分别达到1.0,就属于正常。一般来说,2~3岁的幼儿,视力能够达到成年人的一半。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视力观察得不够细致,认为只要孩子对送过来的物品有反应,就说明视力没问题。实际上,由于父母的忽略,使得有些孩子的先天性和遗传性眼疾未能及早发现,错过了治疗的理想期限,有的患儿甚至一生都不能恢复。怎样尽早发现孩子的视力异常呢?对于婴幼儿来说,进行视力检查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无法使用标准视力表检测其视力。但是如果父母细心,就可以从孩子平时的表现中捕捉到问题。比如,当发现孩子总是眯着眼睛看东西,或者看一个东西的时候,两只眼睛不在同一平行的位置上,让孩子观看一些小动物的图案(有些地方有形象视力表),或者用手遮挡住孩子的一只眼睛,观察孩子是否还能继续正常玩耍等等。如果孩子出现拒绝家长的遮挡一类的反应,就应考虑其未被遮挡的眼睛是否视力不佳。

  初生婴儿的视力水平很低,出生后1~2周,视力才会逐渐提高,喜欢柔和散射的光线,讨厌强烈的光线直接照射;2个月左右,婴儿喝奶时能随着妈妈的面部活动而转动眼睛(有些婴儿更早);4个月时,视力相当于0.02~0.05,看到色彩鲜艳的物品,能表现出兴奋的样子(医学上称为“视动性反应”,指正常的哺乳婴儿对出现在眼前的视觉刺激所做出的双目注视的反应)。如果孩子年龄正处在上述阶段,而并未出现上述应有的反应,应该想到可能是视力出了问题。8个月的婴儿,双眼已经能够固定注视一个物体;到了1岁左右,幼儿对较远、较小的东西都能产生兴趣。此时可用彩色物品来检查婴幼儿的视力,父母用颜色好看的玩具逗引幼儿,逗的时候认真观察幼儿的双眼反应,能否追踪玩具移动,能否无误捕捉目标。检查完双眼之后,建议能再分别检查孩子的单侧眼。最常用的办法是遮住一眼,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看看分别遮盖两眼的反应是不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就有可能放弃一侧视力。一旦发现孩子的眼睛有问题,应及时就诊。

  19、哪些儿童易患近视眼?

  (1)睡觉时间少的孩子易患近视眼。在儿童生长发育的加速期,特别是7~14岁时,如果孩子睡眠时间减少,或人为剥夺睡眠时间(功课负担过重),会引起部分儿童发生近视眼。

  (2)低出生体重的孩子易患近视眼。凡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克的小儿,其在青春期前容易发生近视眼。这主要由于低出生体重儿童的先天发育不良,后天遇到不良因素导致眼轴发育过长所致。

  (3)早产儿童易发生近视眼。早产2周或2周以上的小儿,其在儿童期常发生近视眼。这些儿童发生近视眼的机理,与低出生体重儿童发生近视眼的机理是一样的。

  (4)父母为近视眼,其子女易患近视眼。近视的遗传程度随度数的加深而增加。一般来说,300度以下的近视与遗传关系不大:300~600度的近视与遗传关系密切;600度以上的近视几乎都与遗传有关。

  20、近视眼是病吗?

  近视眼是一种与人类文明同步的现象,是人类适应自然的表现,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低度近视不一定是坏事,到了老年,摘镜看近会比到处找老花镜更方便一些。如果这些低度近视是稳定的,戴一副眼镜也无大碍,当然不能算是疾病,也就没必要作治疗了。但随着近视眼度数不断增加,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出现,不仅会影响矫正视力,甚至会造成眼球萎缩,这就成了疾病,不仅需要治疗,更需要提早预防。

  21、近视眼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玻璃体液化、混浊、后脱离;黄斑出血、渗出、Fuchs斑、新生血管(CNV);视乳头旁脉络膜缺损(半月裂);视网膜变性、萎缩、裂孔;孔原性视网膜脱离;眼轴过长、后巩膜葡萄肿;病理性近视伴发青光眼;牵引性黄斑部视网膜劈裂;无裂孔性中心凹视网膜浅脱离;视乳头旁视网膜脱离;血管性视网膜微摺等等。

  22、什么是近视眼病?近视眼病有哪些危害?

  如果近视眼发生在眼球发育完善(12岁)之前,或者在青少年时期曾经出现过近视持续过快的发展(一般每年发展超过1.00D,连续3年),还有一些先天因素,则有可能发生许多并发症。存在许多严重并发症的近视眼,则被称作近视眼病。轻的可以造成眼前黑影、视物变形、视野受损等,重的则可能出现严重的视力损害,更有甚者则可能造成好失明。

  23、近视眼可以预防吗?怎样预防近视眼?

  有个有趣的现象,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在上个世纪初极少看到近视眼,而在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近视眼的发病率已经明显地高于其他的美洲地区。这就不难看出,近视眼的发病与学习(尤其是过早的用眼)有明显的关系,与环境因素也不无关系。还有一些事例,如:澳大利亚医生发现在新加坡生活的印度人有70%患有近视,而在印度生活的印度人近视率只有10%。又如,经常研读宗教书籍的以色列青少年的近视率达到80%,而就读于国立学校的以色列少年因为阅读这些宗教书籍的时间相对要少得多,他们中患近视的人只有30%。这些数据表明,近视和遗传并无太大关系。如果孩子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用计算机或者看电视上,则更容易患上近视。

  其实,人的眼睛,自出生后到12岁,完成了一个正视化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多为远视眼,在4-6岁之间远视可能较高,12岁时逐渐地发展到正视眼。在这期间的变化可能超过300度,也就是说一个4-6岁的儿童有300度远视,才可能是个正常眼睛。如果在学龄前过早的近距离用眼,6岁之前就没有了远视,到了12岁肯定是个近视眼,到了这个时候再去治疗或预防已经失去了机会。所以说近视眼的预防应该从幼儿作起,在儿童的视觉发育期,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用眼环境,多作些户外活动,少一些过早的期望。待到视力发育基本稳定后(6-8岁)再去有序的智力开发。这种早期预防是最基本的,也是预防近视最为关键的一步。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针对不同的诱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只要能够找到诱发近视眼的诱因,预防是好可以作到的。

  (1)针对成因:

  遗传因素,优生优育。

  环境因素,户外活动。

  调节因素,减少近用眼或在近用眼时戴近用镜

  照明因素,孩子出生后就应该控制照明时间;尽量避免在过强或过暗的换镜下阅读。

  成像因素,尽早矫正屈光不正;必要时戴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RGP)。

  矫治不当,睫状肌麻痹验光,区别真假近视,避免过矫戴镜。

  社会因素,减轻学生压力,合理调整学习时间。

  (2)光学干预:

  干预发育曲线:尽早发现屈光度偏离正常曲线,通过离焦适应,尽早干预。但在干预时应注意避免诱发眼位异常。

  干预隐斜视:发现内隐斜,可通过减少调节性集合的办法,戴凸透镜;发现外隐斜可通过调节集合训练解决。

  干预调节:调节痉挛可导致近视,戴凸透镜看近,用以减少调节。但需要注意可能诱发外隐斜。

  干预成像:任何原因导致的视网膜成像不清晰都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诱因。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RGP)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质量建议。对一些考虑可能有这方面原因的可以选择RGP。

  (3)社会干预:

  干预学龄前教育:4岁之前禁止持续近用眼。

  干预学校教育:每次看书写字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6岁前每天近用眼时间累计不能超过1.5小时,9岁之前每天近用眼时间累计不能超过3小时,9岁之后每天近用眼时间累计不能超过6小时。

  干预家庭教育:减少学生负担,避免增加课外学习时间,鼓励户外活动。

  普及科普知识: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盲目轻信,丧失有效控制的机会。

  提高认知程度:认识近视,了解近视。

  防止伪科学的蔓延:人的个体差异很大,一个方法解决了一个问题,不一定能够解决全部问题。一个成功的案例让全部人都去沿用,尤其是夸大效果的宣传,只能耽误机会,有些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4)针对形觉剥夺

  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先天性疾患,如:白内障、上睑下垂、睑内翻倒睫等。

  注意控制感染性疾病,如:结膜炎造成的长期分泌物、角膜炎导致的角膜白斑等。

  (5)推荐几种有效的控制方法

  RGP及角膜矫形;

  调节集合训练;

  周边视力调整;

  阅读附加镜。

  24、近视眼的预防措施中哪种方法最稳定?

  针对近视眼的诱发因素,可以设计出许多防治方法。但这些方法选择使用因人而异。幼儿时期可以多作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注视。即使有些遗传因素存在,也可以不让他早期表达出来。近视眼发生的初期,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减少调节,延缓发展。最初的近视可能表现为不稳定视力。长时间近距离工作之后抬头看远时不能马上看清晰,需要一个调整的时间,这一时间随着远近注视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逐步过度到无法调节过来,这一过程一般只有3个月左右。近视眼在这段时间内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缓解,如能抓住这一机会,延缓近视的进程还是可以实现的。这些近视有时在睫状肌麻痹验光时还可能是个正视或远视眼,临床上将这种正视眼或远视眼表现出来的近视状态称为假性近视。其实假性近视在一次的睫状肌麻痹后就能消除,也可以讲改善了假性近视。但近视的进程还没有终止,随时都可以再出现。长期使用这些睫状肌麻痹药物是否能够一直控制下去呢?实践中获得的收益并非想像当中的理想。前苏联曾有报道,长期运用睫状肌麻痹药物,高度近视发病率上升。让人们在运用这类药物时药心理上产生了顾虑,考虑可能与升高眼压有关。近年来,国内学者合成了一种高选择性M1受体阻滞剂,在不产生散瞳作用的情况下麻痹睫状肌,同时作用于视网膜及巩膜,试验获得了理想的效果,但距实际应用还有一些距离。

  我们所看到的那些治疗设备,大多数源于一种被称作调节集合训练的原理。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的一位眼科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大样本的对比,5万人与5万人对照观察了5年时间。结果,第一项统计很令人失望,近视眼的发病率没有多大统计学意义。但第二项统计却令人震惊,这一训练坚持了5年与没有这项训练的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的发病率相差10多倍。这一训练其实非常简单。只需每天将注视点由远至近,再由近至远,来回移动累计约40分钟。近处注视约30cm,远处注视时要求找到能够清晰辨认的远处目标,多远少近。这种方法简单易学,操作方便,对近视眼的控制作用明显,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控制近视的好方法。目前市售的各种治疗仪器、设备很少注重双眼的协调运动,更无法做到真实的远距离注视。接受治疗的眼睛始终有一种脱不开仪器深度的近距离感。所以获得并保持3个月以上持续疗效的病例几乎找不到。

  另外,口服药物(中成药)在提高视力,改善眼内环境,减少近视眼并发症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需要长期使用,机理尚不明确。预防是个长期过程,用长期用药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值不值得也有待商榷。

  总之,这些预防措施中,没有一种方法对全部的近视都能起作用。只有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才可能对近视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

  25、近视眼的不断发展有办法控制吗?

  12岁前后,建议还有1.00D左右的远视,长大后很少出现近视。但由于父母的遗传(如细长睑裂、内眦赘皮、散光)、围产期的影响(出生后眼部感染、过亮过暗的环境等)、过早的持续用眼、照明时间延长、隐性斜视、倒睫、屈光间质混浊、刘海的遮挡、不正确的戴镜等等原因,有些孩子过早的出现了近视。在这些因素的持续影响之下,近视眼还会不断加深。这种逐渐加深的速度,如果超过每年1.00D,第二年还可能会出现。如果连续3年都是这样发展,则很难控制。到了20多岁,有些近视度还在发展。如果我们能在较小的年龄发现这些异常的存在,及时处理、加强训练、配戴一副合适的眼镜,就可能减少每年的发展的度数。如果让近视度数的发展速度不超过每年1.00D,绝大部分都可能在16~17岁之间停下来。这类缓慢增长的近视,在稳定之后几乎没有并发症出现(这部分近视也称早发行近视)。

  还有一部分近视是在12岁以后出现,随时都可能停止发展。如果在十六、七岁之前停止发展,几乎不会有任何并发症发生(也称属于早发性近视)。另有一类近视,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出现,到了该停下来的时候(生长发育结束,以停止身高增长为准)还没有停下来,或者到了成年后才发生,则称为迟发性近视。近视度发展不停、或停止后再次出现近视度增加、还有成年近视(主要是过度近用眼时的持续调节引起),绝大部分都曾经出现过持续较快的发展(每年发展超过1.00D,连续3年或一年内近视度增加超过2.00D)。近视眼病也多在此列。

  正确地配戴一副合格眼镜也有利于近视眼的控制。当远视力低于0.6时,远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不清晰,远注视时睫状肌已无法放松,长时间只能看清近处而看不清远处,与处在一个视近的环境中无异,近视发展也就理所当然了。但当戴镜看近时增加了调节,调节又是加重近视的因素之一。那么怎样戴镜才可以既能看远时放松调节,又不至于在看近时加重调节呢?许多学者主张-3.00D(近视300度)以下的近视,散光不重时可以摘掉眼镜看近,戴上眼镜看远。当近视超过-3.00D时,过近的注视产生的双眼汇聚,容易加重调节;有较大散光存在时,无论视远视近都可能需要调节,在这两种情况下眼镜就需要长期佩戴。这里要纠正一个错误的导向,有些医生给患者交代,用眼时戴镜,不用时就不要戴了。这在原则上也没有错误,但多数患者理解为上课戴,下课不戴。这就可能会在看近时加重调节,看远时得不到放松,必须纠正这种说法造成的误区。其实,上课只是看黑板需要,大部分时间看书写字,低度数眼镜则不需要戴镜看书写字;而下课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外,室外看远时,最需要戴镜看清来放松调节。

  主动降低近视度数阅读,或用渐进光镜控制儿童近视发展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控制效果,但很微弱;而且对大部分进展中的近视作用不是很明显,仅对存在隐内斜的患者起到了控制作用显著。

  26、影响持续调节的因素有哪些?用什么方法减少持续调节?

  影响持续调节的因素有两种。

  一是睫状肌痉挛。

  长时间持续的近用眼,在睫状肌紧张不能得到放松时,人眼可能表现为一种暂时的近视状态(假近视)。如果能够自然缓解,则不会对屈光状态造成影响。如果这种现象长期持续下去(超过3个月),就会变成真近视。对于睫状肌痉挛,睫状肌麻痹药物就可以缓解。许多散瞳后视力提高的例子正是因为放松了调节。当然,在没有痉挛或已经成了真近视的情况下,用药物缓解调节就不一定能够提高视力了。也有些放假后户外活动,让视力刚刚下降的孩子得到了恢复,这也是缓解了睫状肌痉挛的作用。当视力下降到一定程度(视力低于0.6),户外活动就可能不再有效了。如果散瞳后还不能提高视力,戴镜矫正,看清远处,才有可能放松睫状肌。叠加在真近视基础上的睫状肌痉挛,也是近视进一步加深的途径之一。

  二是注视方向改变。

  注视方向改变对持续调节的影响就要复杂一些,向下注视时,可能产生三种效应:

  (1)下方眼睑的作用。

  下方眼睑如果触及角膜的光学区,对角膜的压力可以产生一个下方曲率高于上方曲率的光学效果,这是一种像差。人眼总希望看得清楚一些,但总也不能看清,无意中过度地使用了调节。

  (2)视轴偏离的作用。

  过量地向下注视可能使视轴偏离光学轴而产生另一种像差――慧差。这些像差出现后,均无法通过调节产生视网膜上清晰的成像,长此以往,加重调节,促进了近视发展。

  (3)下直肌的集合作用。

  下方注视时下直肌的内收作用可加重隐内斜,对于存在隐内斜的近视,则有可能产生双眼中枢性模糊像,可能诱发调节冲动的产生。

  通过以上分析,改变眼球下转,似乎可以缓解调节。在持续近距离用眼时,用一个凸透镜加一个底向朝下的三棱镜,附加在常用的眼镜上,看书写字时加上,平时只戴一副矫正屈光的普通眼镜看远,这就是阅读附加镜。为了方便,将这副附加的镜片做成半幅夹片形式,上课时加上,看近时用下半,看远时用上半,下课后拿掉。这样,不仅减少了调节,同时也避免了诱发调节加重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近视眼在看书学习后,有一个清晰的远注视条件;也不用担心长期戴渐变镜加重散光;更不用担心因为长时间改变水平方向的眼球运动而离不了辅助的棱镜;在近视度相对稳定时,随时放弃,也不会出现反跳。在附加镜的验配中,同时需要考虑到水平隐斜视(远、近),垂直隐斜视等参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调整,才能确认理想的控制效果。

  27、有没有专门治疗近视眼病的药物?

  真正对近视眼能够起到治疗作用的药物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正在研究中的药物,如哌伦西平,据说有控制眼球拉长的作用。到目前还没有看到在给药途径上新的突破,因为要在玻璃体腔内注射才有作用。我们期盼着一种能够通过滴眼或口服就能起到作用的药物出现,但一直没有看到这一研究的进展。传统的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许多配方或手法都可能提高视力。这一点也可以用于近视眼病的防控,因为我们在临床上看到:许多近视眼的视力在0.6以上,其屈光度变化的速度很慢。一旦低于0.6起变化的速度明显加快。所以,规定患者矫正视力低于0.6就必须换眼镜。这种水涨船高的换镜,也可能使近视度越来越深。那么,当我们发现患者矫正视力低于1.0时,用一些药物或手法让他提高一些视力,一直保持在0.6以上,不也是一种延长换镜时间的办法吗?有人可能觉着长期用药来延缓那点发展,是不是有些不值。如果这个患者已经有一次每年近视度发展超过1.00D的表现,站在能不能控制发展,减少并发症的角度上讲,不但值,而且是需要的。还有些中成药对近视眼的并发症,如玻璃体混浊有控制作用,可以作为近视眼治疗的辅助用药。

  28、为什么戴近视眼镜能矫正近视?

  从近视眼的光学光学模型可以看到,近视眼在调节好放松的条件下,将一束平行光汇聚在视网膜之前。近视镜是一个中央凹下的球镜,也称凹透镜。它能让一束平行光发散。眼球的屈光系统再将这一发散光汇聚时,凹透镜的发散作用起了减少汇聚的作用。因此,将本来汇聚到视网膜前的状态改变得可以汇聚在视网膜上,从而使视网膜上获得了清晰的成像。

  29、什么是远视?怎样分类?

  在调节放松的条件下,一束平行光经过眼睛的屈光系统折射后,汇聚在视网膜之后。

  远视眼的分类

  按屈光度分:

  低度远视<3.00Ds

  中度远视3.00Ds~6.00Ds

  高度远视>6.00Ds

  按性质分:

  轴性远视眼轴短

  曲率性远视屈光力减小

  混合性远视眼轴短加屈光力减小

  无晶体眼及晶体脱位造成的远视状态

  30、导致远视眼的原因是什么?远视眼是怎么形成的?

  大部分远视眼的形成与发育过程有关,刚出生的婴儿,绝大部分是远视。由于眼球小、眼轴短,为了给发育过程留一些空间,只有远视眼才可能发育成正常状态。这个发育过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在参与。一是角膜曲率在变化,眼球越大角膜越平,屈光度在减小,这是一个增加远视的过程。二是晶体在变平,也是个增加远视的过程。三是眼轴在增长,这是一个增加近视的过程。如果这三个因素的变化不协调,哪个因素占了上风,那个方面的表现就会突出一些。

  如果眼轴变化的速度过慢,眼球长小了,晶体变化或角膜曲率变化较快,屈光力也减小了,这时候,一束平行光在没有调节的情况下,只能汇聚在视网膜之后,这就是远视。6岁前的孩子,远视在+3.00Ds~4.00Ds之间,都可能是正常的。如果没有斜视参与,一般不会影响视力。相反,如果没有在这个范围内,则有可能制造一系列麻烦。12岁还能有+1.00左右的远视,得近视的机会则会少得多。

  还有一种因为晶体摘除或晶体脱位导致的屈光力大幅度减低,也会出现高度远视状态。

  31、远视会有哪些临床表现?

  首先是视力的表现。如果调节力够用,远视眼在看远时、看近时都可能是看清的,有些甚至是超常视力。如果调节力不够,看远、看近都可能不清晰,如果调节力只够看远,就可能出现看远时清晰,看近时不清晰。

  其次是疲劳症状。如果一睁开眼就需要调节,加上看近时需要更多的调节,疲劳症状会随时出现。随着调节能力的下降或远视度数增加,疲劳症状会随之增加。

  三是并发症。由于过分依赖调节、眼球小、视疲劳等因素,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32、远视眼相关的病变有哪些?怎么来的?

  远视眼引起的相关病变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引起的并发症。包括调节性内斜、弱视、睫状肌增厚引起的房角变窄、房水引流不畅所致的高眼压、青光眼等。

  2、小眼球本身的问题。包括先天性视乳头发育异常、先天性视网膜脉络膜缺损、晶体发育异常、小角膜等。

  3、疲劳因素引起的并发症。包括睑缘炎、睑腺炎、麦粒肿、霰粒肿、干眼症等等。

  33、怎样矫正远视眼?什么情况下需要戴镜?什么情况下不需要戴镜?怎么戴?带什么样的眼镜?

  简单的说,远视眼用凸透镜解决。

  凸透镜能将一束平行光预先汇聚,这束已经有所汇聚的光,经过远视眼的屈光系统的再次汇聚,将汇聚点提前,就有可能汇聚在视网膜上。

  儿童时期,本该有些远视。这部分远视如果没有造成内斜视,也没有导致弱视,就没有必要戴镜矫正。即使有些生理性散光,也很正常。但由于远视增加了调节需求,导致的调节性内斜以及内斜视造成的弱视,都需要戴镜治疗。弱视治疗中,戴镜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随着年龄增加,调节力减弱,有些远视眼会出现疲劳症状及频繁揉眼导致的睑缘炎、睑腺炎等,即使有个好视力,也需要戴镜矫正。

  对于成年远视,如果能够接受眼镜,无论是哪种情况引起的,有没有明显的症状,都建议长期戴镜。因为长期持续的调节,会使睫状肌异常发达。人的肌肉发达不是坏事,但睫状肌在眼球内会占了其他有用的空间,导致房水引流不畅,逐步增高眼压,会使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眼镜不仅能够解除视疲劳,还能够防止青光眼,戴镜与不戴镜差异会很大。

  34、什么是散光?它有哪些类型?

  在调节放松的条件下,眼的屈光系统将一束平行光不能好汇聚在视网膜上,每个方向上的屈光度都不一致,或每个点上的屈光度都不一致时称为散光。

  根据散光的规则程度可分为:

  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

  规则散光两个子午线上的屈光力相差较大,多数垂直方向上的屈光力大于水平方向上的屈光力。这种由于眼睑压迫造成的状况较为普遍,也是个规律。符合这一规律,也称为循规散光的(或顺规散光)不符合这一规律的一小部分散光就称为逆规散光。还有一类不在垂直向和水平向的散光称为斜轴散光,也属于规则散光,规则散光可以用柱镜矫正。

  不规则散光除了在每个子午线上找不到规律之外,每条线上不同点的屈光度也有不同。这种散光不能用柱镜矫正,或柱镜不能好矫正。

  根据散光的性质可分为:

  单纯近视散光,只有一个方向上有近视。

  单纯远视散光,只有一个方向上有远视。

  复性近视散光,一个方向上近视度深,一个方向上近视度浅。

  复性远视散光,一个方向上远视度深,一个方向上远视度浅。

  混和散光,一个方向上有近视,一个方向上有远视。以近视反方向为基础,需要矫正远视散光,以远视方向为基础,需要矫正近视散光。

  35、散光是怎么形成的?散光的形成机理是怎样的?

  散光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角膜因素,二是晶体因素。这也是在人眼屈光成分中较大的两个因素。如果角膜表面没长圆,由于上下眼睑的压迫,或倒睫,一个方向上屈光力过大就会形成近视散光。发育过程中一个方向上长得过平,则形成远视散光。晶体位置偏了,或长得不够规整,也会有散光出现。许多不规则散光的形成,与感染、外伤、倒睫以及一些先天性因素有关。

  当一个接近规则球面的角膜受到外力长期压迫时,这个组织就会在压迫下产生变形,这样的变形,久而久之,这种变形就不会在恢复原状了,这就出现了散光。有些感染、外伤、倒睫等因素使角膜表面产生了损伤,修复后也不能恢复原来规则的表面形状,这种散光多为不规则散光。还有一些先天性因素或基因变异,使角膜基质层的修复能力减弱,弹性下降,即使没有外力的压迫,也会出现角膜中央突起,形成圆锥角膜。当然,在形成圆锥角膜时,不可能规则的突起,绝大部分角膜顶点下移,出现较大的散光。还有一种情况,晶体半脱位或晶体发育异常,导致了不同方向上屈光力不同。

  36、出现散光后会有哪些症状?散光会有哪些临床表现?

  轻度散光的轴位如果是180°方向的近视散光或90°方向的远视散光,都可能是在生理性的,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也不会影响视力。只是在验光时能表现出来,可以不用处理。有些散光尽管度数不高,但有症状,矫正后不仅视力提高,而且许多症状都会明显改善,这种散光就需要矫正。

  散光的表现有视物不清、视物变形、眼痛、眼胀、头痛、畏光、视疲劳、阅读跳行、矫正视力下降等。

  37、散光会出现哪些相关病变?

  散光,可能因视网膜成像不清或为了获得较清晰的成像,导致一系列继发症状如侧视、眯眼、揉眼、睑缘炎、睑腺炎、弱视等等。许多散光还会影响双眼同时视。

  38、有散光的眼睛是怎样成像的?怎样矫正?

  规则散光的眼睛,两个子午线(互相垂直的线)上屈光力不同。如果一个方向上有近视,那么平行光在这个方向上就会汇聚在视网膜之后。如果一个方向上有远视,平行光在这个方向上就会汇聚在视网膜之前。视网膜上就不会形成清晰的成像。图14中,水平方向上有远视,垂直方向上有近视,这是个混合散光。如果水平方向上正好汇聚在视网膜上,只有垂直方向上有近视,这就是单纯近视散光。如果垂直方向上有近视,而水平方向上近视度更大些,这就是复性近视散光。余此类推,还有复性远视散光。这些散光够可以用柱镜矫正。

  柱镜象一个圆柱上劈下来的一部分。他能在一个方向上产生折射,而另一个方向上没有折射作用,柱镜与球镜组合就可以解决大部分屈光不正。

  还有一部分散光是不规则散光,无法用柱镜解决。有一种硬性隐形眼镜,可以通过泪液膜填充解决这些不规则散光。其实人的眼睛几乎不存在正视,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些屈光不正,其中包括了近视、远视、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