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眼科知识问答38则(中)

2022/6/8

14、近视眼是怎么来的?诱因有那些?

  举一个有名的实验,有人将猴子分成三组,第一组让它们生活在野生动物园,第二组让它们生活在动物实验室,他们动物实验室的大小与我们的教室差不多,第三组则把它们养在小笼子。结果发现第一组的猴子好没有近视,第二组的猴子少部分有轻度近视,第三组的猴子则全部得到高度近视。这个简单的实验可以让我们了解到,狭小的生活环境是会导致近视的。当然,这样的实验重复起来费用太高,无法作为动物模型使用。

  实验室主要运用以下四个方面实验模型。实验动物选用刚出壳的小鸡,因为小鸡的视觉发育与人类有着相似的过程,人类在0-12岁之间完成的视觉发育过程,小鸡可以在3个月内完成。这些动物实验摸型,可以对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的诱因提供一些证据。

  ①遮盖实验

  将刚出壳的小鸡一眼缝合,正常喂养,3个月后检影验光,可发现大部分小鸡被遮盖眼的屈光状态已经出现了近视。这一现象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中也可以看到。保持儿童视觉形成过程中的良好的注视环境,也是预防近视的必要措施。

  ②去焦点实验

  给刚出壳的小鸡双眼各缝上不同度数的隐形眼镜,3个月后小鸡双眼的屈光状态与所缝隐形眼镜的读数呈正相关改变。这一实验也可以解释那些戴镜不合适诱发近视加深的的现象。由于部分验光设施及方法不够完善所产生的验光结果大部分偏大,这些偏大的验光结果有可能产生去焦点效应。无误的配镜,可以预防近视的进一步发展。

  ③环境限制实验

  将刚出壳的小鸡放在一个视距不足30cm的环境中生长,3个月后验光,将会发现近视眼的机会显著增多。城镇儿童近视眼发病率高于农村儿童也可以用这一实验作解释。给儿童一个良好的视力发育环境,将会减少近视的发生。

  ④调节紊乱实验

  将刚出壳的小鸡放在一个垂直方向的细条纹环境中,再让这些条纹以水平方向震动,不让这些小鸡很容易地看清。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小鸡,大部分出现近视。在儿童的视觉发育期,可能遇到许多这样的情况,象长时间在摇动中注视、走路或乘车时看书等等。还有一种情况也属于调节紊乱,散光是由于两个方向上屈光力不一致造成的,这种不一致也可以造成调节紊乱,如果散光长期得不到矫正或在戴镜时为了验配方便,用球镜替代了柱镜,这些情况都可以加速近视发展。如能避免调节紊乱的出现也可以减缓近视的进程。

  除了这四个实验所证实的诸多因素之外还有,还有许多原因可能使近视进行性加重。如:遗传因素,有一种病理性近视,与遗传因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基因的调动或正视化过程的调节都与遗传有关。有些遗传性近视可能是基因突变造成,有些可能是几代人的积累造成。基因突变与用眼关系不是很大,这种突变的基因可以随着染色体遗传给下一代,一般没有预防和控制的办法。另一种是人类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产物,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近距离用眼的机会越来越多,每一代人都在选择适合环境的屈光状态,正视化过程的终点就是近视眼。

  还有药物诱发的近视、糖尿病性近视、睫状肌痉挛诱发的急进性近视、特发性下睑倒睫、高眼压等等都会通过各种途径诱发或加重近视。

  15、什么是眼的调节?人眼是怎样完成调节功能的?

  眼睛随着注视点的远近而变化自身屈光度的过程,就叫调节。人眼的调节是一项发生发展较晚的生理过程,大约在3岁以后才较为完善。调节肌的作用与其他肌肉的作用有所不同,它的收缩不能使其主要功能方向上所牵拉的悬韧带紧张,反而使其松弛。这时候晶体凭借着它自身的张力回缩使其屈光力增加,这种状态适合于看近。当睫状肌放松时由于肌肉的回弹力,使悬韧带张力增加,晶体受牵拉变得扁平,屈光力减弱,这种状态适合于看远。一个正常儿童的眼睛,可以产生大约14D的调节。这样大的调节范围,是任何一个自动调焦的照相机都难以实现的。调节功能的主要方向是增加屈光力,让人眼看清近处的目标。临床上我们有时可以看到外伤或病理性晶体半脱位时,部分悬韧带断裂,晶体受到的牵拉减小,晶体表面屈率增加,眼的屈光力明显增强,相当于睫状肌收缩,放松了悬韧带。这时,很容易清看近处,但看远就不容易了。调节功能还有一部分可以使晶体屈光力减小,被称为负相对调节。这部分调节能力占调节量的比例很小,能否通过锻炼加强,还有待研究。

  16、近视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近视眼在看书写字时,感觉与正常人没有差异。只有在看远时不太清楚。即使剩下0.2的视力,坐在教室前3排也不会影响看黑板。这样就不会引起家长的重视。等到视力继续下降,近视度已经年年增加,甚至朝着进行性近视的方向发展了。

  17、怎样早期发现近视眼?为什么一定要早期发现?

  有人作过这样的统计,将1000个正常视力的人屈光状态画了个曲线。

  由此看来,10岁以前还有远视+3.00Ds的远视,这辈子都可能是好眼睛。如果在儿童期就建立个视光档案,早期发现近视眼的迹象,将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许多人不会认为今天的好视力,意味着明天可能会有问题。孩子这时候一般不会主动告诉家长,需要家长的细心观察才可以发现。通常,孩子的远视度数快要消失,随时可能进入近视状态时,是会有许多表现的。

  有些高年级的小学生或中学生,看书时间一长,字迹就会重叠串行,抬头再看面前的物体,有若即若离、浮动不稳的感觉。有些人在望远久后再将视力移向近处物体,或望近久后再移向远处物体,眼前会出现短暂的模糊不清现象。这些都是眼睛睫状肌调节失灵表现,是由眼疲劳所致。另外,有的少年儿童会反复发生霰粒肿、麦粒肿或睑缘炎。这些儿童视力虽然可达到1.0以上,其实已经开始有了近视的征兆。

  在发生眼疲劳的同时,许多人还伴有眼睛灼热、发痒、干涩、胀痈,重者疼痛向眼眶深部扩散,甚至引起偏头痛,亦可引起枕部、颈项肩背部的酸痛,这是由于眼部的感觉神经发生疲劳性知觉过敏所致。原来成绩好的孩子对学习会产生厌烦情绪,听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应也有些迟钝,脾气变得急躁,对喜爱的东西也缺乏兴趣,学习成绩下降。晚上睡眠时多梦、多汗,身体容易倦怠,且有眩晕、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变化也是即将发生近视的信息。

  以上症状也称之为“近视前驱综合征”。从中可见近视前首先出现的并非视力下降,而是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近视眼也并不单单是眼睛的问题。而是与全身变化息息相关。专家统计:近视眼发生的前兆症状,40%先表现在敏感的三叉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如果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及时发现,加以注意推迟近视出现还是能够实现的。不要等到已经出现视力异常再作处理。

  即使视力已经有异常,也很少有人能够及时发现,很少有孩子因为看不清而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实践证实,视网膜成像不清晰是诱发近视继续加深的因素之一,视力在0.6一下,近视会有更快的发展。一旦孩子视力下降就该及时处理,让孩子在这种条件下用眼,时间越长近视越重。因此,对孩子的视力异常一定要强调尽早发现。